自由電子報 - 論馬楊「重新定義本土」
第一大致命傷是,真正在這片土地生活上千、上萬年的原住民不見了!絕大多數講「本土」的人都會注意到:原住民,特別是平埔族的文化,其實在清代漫長的歲月中,早就融入當時的漢人移民(也就是所謂的「第四波移民」)的生活中了。「有唐山公、無唐山媽」是清代移民後代的常識,他們不僅血液裏有原住民的基因,許多民俗也都是原住民的風俗。想要重新定義「本土」,怎麼能無視於原住民的存在呢?
第二個致命傷,是他們將台灣的「族群矛盾」跟「省籍衝突」簡化為「第四波和第六波移民的矛盾」,也就是清代移民的後裔與國民黨帶來移民之間的衝突。「台灣人」只是清代移民的後裔而已嗎?早在一六二○年代,大海盜顏思齊就開始在今天的雲林麥寮一帶囤墾,《台灣府誌》記載:「漢人入台,自思齊始也。」荷蘭人統治台灣的三十八年間,也陸續招募了一些漢人來台囤墾。鄭成功更是帶了十幾萬大軍來台。這是楊馬所說的第一、二、三波移民。鄭克塽投降康熙後,這三批漢人移民仍大量留在台灣,跟清代移民同為「台灣人」的祖先。楊馬二人所謂「第四波和第六波移民的矛盾」,把前三波移民自動歸零,是欠缺歷史常識的。
第三個致命傷,是主觀地認定「自由主義」是第六波移民(胡適、雷震、殷海光)帶來的,台灣人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自由主義「最多只能說反映在議會請願運動,但微弱不堪」。
2007年6月20日 星期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