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14日 星期日

自由電子報 - 流浪狗為甚麼流浪

自由電子報 - 流浪狗為甚麼流浪
如果台灣有朝一日,養狗前須先繳交近十萬元結紮、預防針與保險的費用;出現於公共場所需繳抵押金,以確保公共環境衛生與其他民眾的安全;須領有執照,每年定期向相關單位報到,確認犬隻的健康狀況;再配合政府單位確實的執行條例規章,動保人員加強對飼主的監督,定能有效嚇阻一時興起想畜犬的飼主,更能加深國人對於畜犬的義務與責任之觀念,此方法定會比單只提高遺棄犬隻罰款金額實在多了。

自由電子報 - 勞工農民是二等公民?

自由電子報 - 勞工農民是二等公民?
一、就學服務:就讀國內外專科以上學校的學雜費及成績優異;榮民、榮眷及子女參加進修班;為參加國家考試去補習班補習,均享有補助。
二、就業服務:為校級以上的軍官及退除役人員,特別舉辦轉任公務人員考試。
三、就醫服務:
1、就醫掛號費、部份負擔、健保不給付的項目,全額補助。
2、退伍後有職業者,依退伍時軍階,按比率補助。
3、移居中國或國外的榮民或義士未參加健保,回國至榮民醫院就醫,全額補助。
4、住院期間的伙食費,全額補助。
5、裝設義肢、義腿、枴杖、助聽器等之費用,全額補助;鑲牙則由專案辦理。每個項目,每兩年可申請一次。
四、就養服務:
1、榮民的配偶及子女,每月可申請眷屬補助。
2、榮民移居到中國長期居住,出境前以現金一次發給半年的就養給付金,後續每半年以匯票給付,至終老為止。
五、服務照顧:
1、榮民、榮眷、遺眷享有「急難救助」、「慰問」及「災害慰問」等,數千至數萬元不等的補助,且無次數的限制。
2、國小、國中就學子女營養午餐補助,每人每學期兩千七百元。
3、遺孤三節慰問金,每次一萬元。
4、榮民子女獎助學金。
5、榮民大陸親屬來台探病、奔喪,及滯留大陸前國軍人員及眷屬返台定居,享有補助。
6、紀念慶典活動、研習參訪、編印書刊出版品,主辦或協辦國際性的會議或活動,都可申請次數不等的補助。每次補助最高五十萬元。
退輔會每年近一千四百億的預算用來照顧八十七萬人,這還不包括眷村改建的費用;近八百七十萬的工農群眾享有的卻不到七百億元。
榮民可以在咖啡廳看報;農民卻得熱死在田裡;工農子女付不起營養午餐費,榮民子民卻沒有這個問題;榮民受災、生老病死都有補助款,子女少有負擔,工農群眾每一項都要由自己或子女負擔。這難道不是造成貧富差距的原因之一嗎?
六十年了,工農卻享受不到公平的福利,我們到底還要養這些特定族群多少年?請政府拿出魄力來,導正這長期不公的制度,早日將福利合理的分配由全民共享。(作者從事軟體服務業)

自由電子報 - 我是二等公民

自由電子報 - 我是二等公民
早些年退輔會在國內的大小公共工程中,依憑一紙命令,特權議價、討價的強橫形狀,無疑地加深了我對該會的厭惡感覺。我很懷疑,在其他民主先進國家裡面,是否還有這種特權部會的存在?
李文列出了多達五大項、十三小項對榮民照顧服務項目,與勞農階層所能享受得到的福利,比較起來,明顯地有天壤之別。榮民不虞有失業之苦,而勞工失業,雖有就業服務站作協助性輔導,但許多是曠日廢時等通知,在物價月月飆漲的時日裡,叫人如何等?為免如俗說的「厝內吊?」的情況發生,都嘛透過報紙自行去應徵,即使應徵到的不是自己志趣及專長所在,也只有咬緊牙根、硬著頭皮,做了再說。哪像榮民們有人為他們安排便便?
更令我血脈僨張的一項─編印書刊出版品補助。像我這樣的勞工兼文學愛好者,想出版作品,還真比登天要難。若非李文之詳列舉證,對照於享盡特權猶不知足的醜態,我們這些勞農階層中人,除了對之心寒齒冷之外,這二等公民的稱號,不就更確實而沈重地落在我們身上了!

自由電子報 - 過度照顧榮民

自由電子報 - 過度照顧榮民
李文列出了多達五大項、十三小項對榮民照顧服務項目,其實還不只這些。我的姻親是榮民,我知道他來台灣後,配住台北免費,遷到高雄還是免費,這還不打緊,最後頂讓給別人時,竟還得手數百萬。我不懂,軍人配住的宿舍不是國家的財產嗎?為什麼可以私下頂讓?
榮民不只活著時受盡照顧,連死後骨灰都有免費的安置處所。榮民過世時,不只骨灰免費安置,子女還可領取高額喪葬費用。此外,榮民眷屬過世後,其骨灰亦可免費住進忠靈塔。

2007年10月5日 星期五

老杜部落格

老杜部落格

了解平埔文化 認識趣味台灣
文章分類:台灣真性情
之前,我在中研院認識的波蘭朋友施樂文博士因為學術活動來台,也順道來拜訪我,談到他正著手籌備編寫波蘭通史,並打算將其翻譯成中文,介紹給台灣人民,讓更多台灣人民了解波蘭這個特殊的國家。
這件事,讓我感觸很深。施樂文想讓更多人認識波蘭,所以撰寫波蘭通史,我們國家也有很多人想介紹台灣給國際,長期在台灣研究領域耕耘,發表更多關於台灣的論文,希望對這塊土地有更深的討論,不過,我們的正規教育,直到這幾年才有對台灣較多的介紹與認識,使得台灣學生對這塊土地的認識很少。
其實,台灣有著豐富多元的文化,歷史人文的豐富程度,不輸給其他國家,除了各族群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外,族群間因為交流而發展出的新文化,也值得用心探討。
有趣地名 大有來頭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自己是平埔族的後代,也可能不知道居住地的路名,可能是大有來頭,這一切都因為經過長時間的歷史轉變,現在得重新尋根。
其實,我們在研究過去歷史,追尋「我是誰」的時候,有時是很有趣的。專門研究平埔族等族群歷史的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所長詹素娟,長期探索平埔族在台灣的痕跡,她說,所謂的平埔族,是指在平地上的原住民,而非族群名稱,而台灣很多地名,只要仔細研究,也會發現其中與平埔族大有相關,相當有趣。如高雄縣三民鄉,在日治時代稱為「瑪雅峻」,光復後稱為「瑪雅鄉」,但民國46年間,因鄉境內所轄三個村子分別命名為民族、民權與民生,鄉名因此更改為「三民鄉」。不過,三民鄉現在積極想要正名為「瑪雅鄉」,找回原名。
不僅如此,台灣很多地名都是大有來歷,台北捷運淡水線的「唭哩岸」站其實是平埔族名稱;台北縣永和市「秀朗國小」、「秀朗路」的「秀朗」是從平埔族「秀朗社」的音翻成中文;宜蘭縣的「踏踏路」也是葛瑪蘭族村「踏踏社」的社名;台南的「麻豆」則是平埔族西拉雅族四大社之一的「麻荳社」的大本營,故稱麻豆。這些地名沒有仔細研究,不知道原來與平埔族密切相關。
現在的地名,很多是以前平埔族的社名音譯而來,多是漢人來時,聽到名稱記下來,初期,地方上多數是講閩南話的福建人,所以很多都是以閩南語的發音記錄下來,如「高雄」原來的名稱為「打狗」,寫成漢字「打狗」,其實「打狗」是高雄地區原住民對其居住地的稱呼,意思是「竹子」,因為當地有很多竹子,但漢人把「打狗」的音,寫成「打狗」這樣的文字,日本人來,轉為TaKao「他卡喔」,寫成日本的漢字,「他卡」是「高」,「喔」是「雄」,所以叫做「高雄」。
「麻豆」,除了是平埔族四大社的社名外,其實「麻豆」是南島民族語中「眼睛」的意思,只是漢人以閩南語的音寫成中文的「麻豆」,就成為現在的地名。
其實,這些地名若是深入探究,會相當有趣,我們的歷史,就存在我們的地名中,不過,在討論這些地名的時候,可以發現台灣的地名,很多都是中國化地名,這是一種無根的虛無感,也是一種危機,更是我們值得思考的問題。
原民積極追求正名
其實,在民間社會有很多人在尋找他們的歷史,也尋求正名,我之前到花東視察,經過花蓮縣豐濱時,看見一大群人在海邊搭帳棚並舉行祭拜儀式,我停下來與他們聊天,發現除了年輕人講中文及河洛語外,年長者會講葛瑪蘭語,其中還有個中年人很有心,教年輕人講葛瑪蘭語,希望語言延續下去。
這種現象很奇怪,葛瑪蘭應該是宜蘭,花蓮縣豐濱鄉卻有葛瑪蘭族在舉行祭拜儀式,我詢問過詹素娟所長,她解釋,葛瑪蘭就是宜蘭,清朝時代改為葛瑪蘭廳,指「平原的人」,十九世紀有人遷移到花蓮,豐濱鄉的葛瑪蘭人就是已經獲得原住民委員會認定的葛瑪蘭人。
不過,這些人原本不住在豐濱,而是居住於太魯閣,後來才又遷到豐濱鄉,過去他們被畫入阿美族,但葛瑪蘭族與阿美族有所不同,他們在暑假與阿美族共辦海祭,不過兩者的差別是阿美族是農業民族,葛瑪蘭是海洋民族,是少數有海洋活動的一群人。葛瑪蘭族在現在官定的第12族,儘管人數僅有1700多人,但卻積極爭取,終於獲得正名。
不過,歷史沒有記憶,甚至過了幾代就會遺忘,要從很多記錄去追尋。日本時代,約1905年全面實施戶籍法後,戶籍簿中的種族欄,分為福、廣、生(高山族)、熟(平埔族)等分類可看出平埔族存在的痕跡,更早清朝統治台灣晚期,有很多西洋人紀錄很多平埔族的圖像,也是記錄平埔族的生活,2006年教育部發行的年曆,就是蒐集早期國外很多探險家或學者對台灣平埔族的紀錄,可以看出當時台灣的生活情況、服飾等,相當珍貴。
從歷史紀錄去探討我是誰,當然,也希望爭取自己名字,不再被張冠李戴,這些記錄都是在追尋「我是誰?」的過程中,相當重要的資料,正名成功的葛瑪蘭族,給很多族群很大的鼓舞,台北的凱達格蘭族、已經是縣定族群的台南縣西拉雅族、屏東的馬卡道族及中部的巴宰族目前也都積極推動正名,希望還原自己的族名,找回自己的歷史。
我們的國家發展歷程特殊且重要,站在歷史學者的角度,我真心希望更多人以不同角度,在客觀立場上,研究台灣,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學者,撰寫台灣通史,將台灣介紹給世界。

有影上大聲線上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