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蘋果網絡
蕭萬長的想法已經落伍
蕭馬提出兩岸共同市場、鬆綁IC工業到大陸設廠及加入自由貿易區為競選政見。可惜,蕭先生仍受限於過去背景,習以國貿局長的眼界,將貿易課題當成經濟發展的最高指導方針,認為只要兩岸成共同市場,加入自由貿易區,目前的經濟難題便能迎刃而解。產業結構將可轉型,台灣失業將減少,國民所得自動提高。
自由貿易區是目前須克服政治技術難題之一,但成為自由貿易區,並不能帶動任何產業升級。不談如何生產優勢產品,光談貿易政策,本末倒置。有優勢產品,才有強勢經貿協商能力。
兩岸產業競爭非互補 兩岸共同市場對亟需爭取時間,作產業結構調整的台灣,更是一招斃命。鬆綁IC工業到大陸,更是用來討好國內IC業老闆們,置數十萬IC從業人員前途不顧。成為共同市場是要加入者能產業互補,才能相互得利。但兩岸產業結構類似,產品極為類似,相互競爭而非互補。台灣現有的水泥,石化,鋼鐵,化纖,汽車也是中國近十年產能大幅擴充的主項。電子下游組裝業也有8、9成的產能搬到大陸,電子產品早就可在當地銷售,何需由台灣賣去?只要大陸經濟一衰退,低工資成本的大陸工業產品將長驅直入,台灣工業將被迫立即全面關廠或搬到大陸。大量關廠,龐大失業人口,絕不是我們經濟體系所能承受。鬆綁IC工業到大陸設廠,更將重傷台灣。IC工業是台灣花了30年所建立僅存高附加價值的完整產業,一旦開放去中國,將如同電子業下游搬個精光。台灣幾十年來經濟政策,產業設立都求速成,以期能在短期賺最多外匯為目標,密集建立從只有大國才有的大型高汙染鋼鐵、石化、水泥等重工業及近期的IC、LCD電子品組裝工業。
鼓勵人才投入醫療業 炒短線的經濟政策惡果是,除少數資本家獲大利,受僱勞工僅能餬口,不能從工作中提升職業技能。面臨大陸低廉勞力,台灣勞工馬上被取代。荷蘭、瑞士、芬蘭、瑞典等歐洲小國,國民所得皆在台灣二倍以上,但每個國民貿易值都僅與台灣相似,出口產品附加價值很高,不須靠量取勝。這才是我們追求的模式。決策者應轉以厚植技術加強出口競爭力為最高目標。停止重工業像石化、鋼鐵的擴充,同時集中年輕新一代的智能投入IC設計、軟體、生技及醫療器材、材料科學等產業,以出口高利潤的商品來支付農產品及能源必需品的進口。這樣的政策,也許效果不能立竿見影,但年輕一代,終其一生可保持競爭力,不會在壯年即被就業市場淘汰。我們的目標是建立一個美麗快樂的家園,而非投入所有資源成為出口大國。出口貿易所得應導引去建設台灣,徹底改造美化台灣鄉村及城市面貌,兼可賺取觀光外匯。而面對高齡化的社會,鼓勵更多資金人才投入醫療產業。唯有如此,才可追上歐洲。
作者為HSBC Securities前台灣總經理
2007年7月3日 星期二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