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電子報 - 共同市場賣大餅
事實上,「共同市場」的成立基礎是建立在參與國家間,某種程度的政治協議之上。此協議的過程,依照過去歐盟的經驗,絕對是複雜、困難與冗長。但國民黨卻刻意只談「共同市場」的好處,不談其成立的障礙與政治基礎,實有畫大餅,誤導民眾之嫌。更何況,別忘了,當初歐洲共同市場的成立,是基於個別主權國家間的合意,才得以成立。現在中國連台灣是一個國家的事實都不願承認,如何談判起?
而就兩岸談判的交手經驗而言,再怎麼看似純經濟的議題,中國一向是政治處理。以過去的包機、以及現在中國觀光客來台的案子為例,如果中國真的純以經濟事務的角度來處理,怎會時而積極,時而消極,讓進程一拖再拖?說穿了,北京還是在做一連串的政治計算。
另外,就算「兩岸共同市場」真能談出點眉目,從現成最接近的例子香港來看,也絕不是台灣未來經濟發展、可長可久的萬靈丹。透過與北京簽訂CEPA(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香港近年來,的確在關稅免除、服務業、投資便利上獲利。但經濟上,代價是失業率提高、貧富差距擴大、個人平均所得停滯不前;政治上,則是喪失了民主、自由與人權的保障。台灣願意付出這些代價嗎?
與北京交手,一切都是政治的。妄想只談經貿交流,而不碰觸政治議題,是不可能的事。除非台灣要走向「香港化」,「兩岸共同市場」在現實上根本沒有實現的空間。在兩岸議題上,台灣需要的不是一個虛幻的大餅,而是在目前的實際互動與談判中,去真正解決問題,累積互信。同時,在中國尚未「變通」前,台灣應先做好操之在己的部分,如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改善投資環境、促進產業升級與做好全球佈局。
(作者為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政治系博士候選人)
2007年7月13日 星期五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