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電子報 - 不要叫我外省人
不要叫我外省人
■ 顧忠華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曾策劃出版《不要叫我外籍新娘》,在新書發表會上,一位嫁到台灣的婦女幽默的說:「我都變成老娘了,還一直叫我新娘!」這些移民到台灣的外籍配偶為了「正名」,所以用出書來聲明自己不是永遠的「新娘」。
相對地,有一批人在台灣已經住了五、六十年,卻還是貼著「外省人」的標籤,也沒見到有人出來喊「不要叫我外省人」,難道這些人比外籍配偶還難適應這塊土地,始終堅持要保留「外人」的身分嗎?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分析,所謂「外省人」屬於一種社會分類,而這種分類為什麼沒有隨著時間而消逝,其實完全來自政治上的需要。換句話說,當脫離政治的脈絡時,在經濟、社會和日常生活的各種領域中,「外省人」並沒有特殊的地位,更何況大家都清楚,外省本省通婚的比例相當高,他們的下一代又算是那一省人?
至於政治為什麼會套上「族群」的魔咒,尤其每到選舉,族群政治的各種操作手法便層出不窮,其原因可以歸納如下:第一,是台灣長期存在統治結構與社會結構的不一致性,即使結束了殖民統治,接下來的威權統治並沒有正視此一問題,反而是以戒嚴體制加上「反攻大陸」的神話,暫時遮掩掉統治正當性的危機。
其次,眷村的存在,反映了「分而治之」的統治術,此一有地理邊界的隔離政策,使得「外省人」自認為屬於某種同質的族群,與台灣人、客家人、原住民之間有著明確的界線。事實上,「外省人」從來沒有單一語言、文化或血統,這群人的差異性如此明顯,換到別的地方,絕對不會被歸到同一個「族群」,只有台灣的偶然時空條件,才造就了這種「歷史共業」,並在政治動員上,形成了多數「外省人」似乎忠誠於特定政黨的怪現象。
嚴格說來,台灣歷經民主化之後,任何以族群作為選擇考量的心態都應該大幅降低,回歸到依據獨立思考的能力來判斷各項公共議題的是非。如最近一連串「去威權化」的動作,根本不必要與族群掛上鉤,更何況再過個幾年,台灣的人口變遷就會超越了意識形態,「外省人」的標籤終將走入歷史。(作者為政治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2008年1月8日 星期二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